“蓝鲸在我手边游过去了。”小班的妞妞正通过VR眼镜观察深海世界,她的小手在空中轻轻划动,仿佛能触碰到虚拟海洋中的生物。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场景,正是东莞东坑镇中心幼儿园“融·乐”课程体系的日常写照。
东坑镇中心幼儿园以“融”为核心理念,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日常教学,构建起“融・乐”课程体系,包含“乐探究、乐成长、乐审美、乐生活、乐沟通”五大板块,让孩子们在VR探险、AI绘画、编程游戏中触摸科技脉搏,在虚实交织的体验中激发无限创造力。
在教室里,孩子们正戴着VR眼镜“潜入”深海。屏幕里,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在水流中摇曳,锤头鲨从头顶缓缓游过——这是“乐探究”课程中的一幕。通过VR技术,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探索太空、深海等遥远场景,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作可触摸的“第一现场”,激发起对世界的无限好奇。
另一边,大班孩子们正对着屏幕玩“投篮”游戏,随着手势的挥舞,系统实时反馈动作的灵敏度和协调性。尽管室外下雨,但“乐成长”课程中AI软件与体能训练的结合,既解决了天气限制,又让运动变得趣味盎然。
艺术教室里,孩子们的画作正在“复活”。引入RakugakiAR、即梦等增强现实绘画软件,孩子先在纸上自由绘画,再用摄像头扫描作品,画中的小动物、花草就会以3D动态形式“活”过来。“乐审美”课程打破传统绘画边界,让孩子们在虚实交织中感受美、创造美。
生活课程同样充满创意。在“AI小助手”互动区,孩子们用Wedo2.0搭建小车,通过语音指令让小车按照预设路线行驶;用讯飞星火将绘画转化为带配音的小故事。“乐生活”课程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“百宝箱”。当孩子们发现AI能帮助整理玩具、解答“为什么星星会发光”时,真切体会到“科技让生活更美好”。
语言区的AI体验角,孩子们正与智谱清言软件展开对话。“森林小卫士遇到了什么困难?”“怎么帮助受伤的小鹿?”在多轮对话中,软件引导孩子们完善故事细节,让一些害羞、内敛的小朋友在人机互动中逐渐学会清晰表达想法。“乐沟通”课程将语言发展融入游戏,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提升沟通能力。
自2022年启动“科技进校园”计划以来,东坑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省市科技赛事中屡创佳绩:《恐龙巡游》获广东省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思维大赛一等奖;2024年,幼儿园代表队荣获东莞市青少年机器人创新交流活动二等奖;近三年累计21人次在省、市级科技赛事中获奖。但比奖牌更珍贵的,是孩子们思维方式的悄然转变。
这份成长源于科学的课程架构。东坑镇中心幼儿园依据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,参考省市AI教育纲要,构建了循序渐进的AI体验课程体系:小班通过 AI 玩具感知 “智能响应”,中大班引入编程小游戏理解“指令与结果”。硬件上,会议室改造的智能体验角、各班一体机与充足平板,保障了体验的常态化;与东坑奥创机器人中心的合作,不仅带来免费机器人课程,更通过联合教研帮教师突破技术难关。
初期推进AI教育时,幼儿园也曾面临政策空白与资源限制。“学前阶段没有现成的AI课程标准,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”教学主任袁瑜回忆道。通过参考中小学指导纲要并结合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,团队最终找到突破口——将技术启蒙转化为生活化、游戏化的体验活动。
师资建设同样扎实——在园内的教研活动室,总能看到教师们围坐讨论AI教学的场景,园内构建的“理论+实践”培训体系,让教师们从工具使用到场景设计逐步进阶;建立“多维支持+绩效奖励”的成长机制,不但鼓励教师组队积极参与省、市级人工智能教学相关赛事,还在时间协调、资源倾斜、技术支持上给予保障,激发老师们的主动性。
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更带来质的飞跃——与东坑奥创机器人中心的“园所+中心”的长效合作机制,让教师们能把抽象的AI 概念转化为适合幼儿的活动设计。
这几年,东坑镇中心幼儿园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这类赛事中收获颇丰:2025年东莞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质案例遴选活动中,有4个作品获奖,其中有作品获市级一等奖并推送至省赛,该园也获评“优秀组织奖”;在东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优秀资源征集活动中,该园的《未来东莞的新生活》课程资源获二等奖并推省参评。
展望未来,东坑镇中心幼儿园勾勒出更宏大的蓝图:持续完善“融·乐”课程体系的纵深发展;深化家校社协同的AI教育生态建设;提升教师队伍的AI教育专业素养;探索AI教育评估的科学化与个性化。
“AI教育的深化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,而是要回归教育本质,让科技成为滋养幼儿成长的养分,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。” 东坑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彭柳英的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。
当孩子们在AI绘画中挥洒创意,在编程游戏中解决问题,在虚拟世界里探索未知时,科技已不再是冰冷的代码,而是化作滋养童年的养分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未来的星辰大海中勇敢远航。